朱振華介紹金邊黃沙鱉。
“霸王鱉雞”菜式。
文/圖西江日報記者 楊麗娟
金邊黃沙鱉(以下簡稱“黃沙鱉”)是西江流域綏江支系的特有品種,這一古老物種通過人工孵化繁衍煥發新生,在當地有“綏江一絕”之美譽,為美味佳肴中的上品。金邊黃沙鱉有何獨特之處,近日,記者前往一探究竟。
廣寧縣水翁龜鱉養殖專業合作社位于廣寧縣木格鎮木格社區,走進養殖場,池塘周圍被花草樹木包圍著,仿佛置身于鄉村小公園。此時正是黃沙鱉的冬眠期,不需喂食,它們蟄伏于塘泥里,不見蹤跡。工作人員循著黃沙鱉的足跡,網住了一只足有3公斤重的黃沙鱉。只見這只黃沙鱉伸長脖子,張開大口咬住網兜,十分生猛。
“你看我們養殖的黃沙鱉是有金邊的,裙邊很肥美,鱉甲骨骼清晰,生猛、野性十足,平時很難抓到。”合作社負責人朱振華告訴記者,黃沙鱉體色金黃,裙邊寬厚,肌肉結實,肉質鮮美彈牙,含肉率高達90%以上。
黃沙鱉藥食同源,既有食用價值也有藥用價值,渾身都是寶,鱉的頭、甲、骨、肉等均可入藥。據《名醫別錄》中記載,鱉肉有補中益氣之功效,富含維生素A、E,膠原蛋白和多種氨基酸、微量元素,能提高人體免疫力,促進新陳代謝,提高人體抗病能力。鱉的脂肪有養顏美容和抗衰老的功效。
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黃沙鱉,品嘗到黃沙鱉的美味,2017年,朱振華在養殖場旁邊開起了龜鱉農家樂,主打菜式以竹林雞搭配黃沙鱉的“霸王鱉雞”為主,以及土大黃煲鱉甲的清肝湯。農家樂的廚師刀工了得,只見他幾刀下去已把鱉甲與鱉肉分開,不一會兒鱉肉已被整齊擺盤,再配上一只竹林雞,就開始炒制美食。
大火燒開,鱉肉下鍋,香噴噴的味道撲鼻而來。鱉肉與雞肉一起炒上幾分鐘,再放入砂鍋慢火燜煮半小時左右,一鍋熱氣騰騰、色香味俱全的“霸王鱉雞”招牌菜端上桌,看著讓人垂涎三尺。“裙邊肉是透明的、膠狀的,富含膠原蛋白,咬下去很彈牙,很甘香!”朱振華品嘗了一口贊道。
“今天剛通過順豐快遞發貨到清遠,10只黃沙鱉5000元,貨還沒到,對方已全額付款。”朱振華說,自從農家樂推出“霸王鱉雞”,吃過的食客都成了熟客和“推銷員”,因此黃沙鱉都不愁賣。最貴的黃沙鱉5公斤以上賣到700元/公斤,養過最大的黃沙鱉有8.5公斤。上市的黃沙鱉養殖時間都要超過5年以上。養殖黃沙鱉前期投入大,但后期效益可觀,合作社每年有2000萬元產值。
如何發現和打開黃沙鱉這個致富“密碼”的呢?朱振華介紹,2002年,岳父從西江流域綏江支系引入黃沙鱉進行研究養殖,他和岳父經過多年持之以恒的探索實踐,于2008年首次實現黃沙鱉人工孵化繁殖,2014年底擴建養殖場,合作社養殖面積達200畝。
“試驗孵化階段很艱難,每天都有鱉死去,看著心疼,虧了很多錢。”朱振華坦言,前期摸索階段并沒有一帆風順,后來他們想到了要模擬黃沙鱉生存環境的仿生態養殖的方法,并降低黃沙鱉的養殖密度,才成功養殖出品質優良的黃沙鱉。該合作社已在自繁自養、產卵孵化、苗種培養、成鱉養殖、病害防治以及質量品牌建設、科學飼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套獨特的方法,以“基地+合作社+農戶”規范模式運作,形成產、供、銷一體化經營模式。
目前,合作社已發展180多名社員參與黃沙鱉養殖,帶動本縣和鄰縣參與就業人數約650人,其中婦女450人?;叵群髽s獲“廣寧縣科普示范基地”“肇慶市巾幗創業示范基地”“廣東省巾幗創業示范基地”“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”“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”等榮譽稱號。朱振華也被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“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”。
朱振華表示,下一步計劃與高校、科研機構合作,開發更多黃沙鱉的延伸產品,帶動鄉村旅游,助力鄉村振興。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